劉邦是不是被史書丑化了
劉邦私德一般,但君王之德卻是中國歷代帝王之最。
對一起打天下的創(chuàng)業(yè)伙伴待遇極好,舍得封官給地,很多都是王爵。對關系不夠好,但優(yōu)價值的人不管出身多低,是否優(yōu)仇,都舍得封,看韓信、彭越、黥布的身世就知道劉邦是多好的領導。定天下后為安撫眾將,先給一個劉邦看不慣的壞人封官了,暗示眾將只要跟著劉邦大家都有肉吃。
聽得進勸告,劉邦作風一向不檢點,但在勢力壯大過程中,不斷有良臣勸告,劉邦可沒向李世民那樣假惺惺作態(tài)事后記恨,劉邦在逐漸改正,沒有向后世草根皇帝上臺后放肆荒誕的娛樂,自制力很強。
舍得放權,看劉邦用韓信的方法,基本就是把大半個國家交給韓信,后世寬厚如劉秀也只敢把小部分兵力和邊疆交給信任的將領。得天下后極度信任宰相,所以才有大膽的政治改革嘗試,黃老之道休息,儒家之道治國。
能屈能伸,怕得罪項羽就退出關中,打不過項羽就耍賴,打不過匈奴就認慫,面子不重要,大局觀為重。
知道自己的短處,自己總打敗仗就交給別人打,自己沒文化不會治國就交給別人治。雖然自己無能但眼光極其準確,劉邦提拔的人才很少有看走眼的,都是干出大事的。
對比之下,項羽對做君王的認知基本是小農心態(tài),只給自己信得過的老人好處,對其他勢力投奔的很刻薄,新人沒有建功立業(yè)的機會。
朱元璋評價劉邦:惟漢高祖皇帝除嬴平項,寬仁大度,威加海內,年開四百。有君天下之德而安萬世之功者也。
項羽南面稱孤,仁義不施,而自矜功伐。高祖知其然,承以柔遜,濟以寬仁,卒以勝之。
中國歷史上有哪些因小說被黑化了的人物
看到的歷史,不一定是真正的歷史。
歷史是史官寫的,史官是皇帝的打工仔,吃的是皇帝給的,穿的是皇帝給的,工資是皇帝發(fā)的,他敢說皇帝壞話嗎?皇帝讓他朝東,他不敢朝西;皇帝讓他偷狗,他不敢摸雞。
漢朝倒是出了個另類的,名叫司馬遷,漢武帝劉徹讓他這樣改那樣改,司馬遷非不改。
結果,他們之間產生了這樣的對話:
“給我一個機會?!?/p>
“怎么給你機會?!?/p>
“以前我老是寫假歷史,現在我想寫回真的?!?/p>
“好吧,去跟我手里的刀說。”
“那就是讓我去死?!?/p>
“對不起,我是皇帝。”
司馬遷永遠失去了男人最重要的東西。
所謂的歷史,就是成功者的傳記,是失敗者的眼淚。
歷史不一定是真正的歷史,那么小說就更不能當作歷史了。小說為了突出主角的高大上,有時候會刻意歪曲丑化歷史人物。
歷史上許多正面人物,到了小說里,變成了十惡不赦的大惡人。
今天來說一說被黑化的歷史人物張士貴吧。先看正史。
正史中的張士貴是大唐開國功臣,智勇雙全,功勛卓著,他一生追隨大唐三代帝王李淵、李世民和李治,稱得上是鞠躬盡瘁,死而后已。其功勞不亞于尉遲恭,智慧不亞于徐茂公,武功不亞于秦瓊。
他因功被封為虢國公、勛國公,他壽終正寢后,唐高宗李治為他舉行了隆重葬禮,宰相上官儀親自為他書寫墓志銘,李治還賜其陪葬唐太宗葬于昭陵。這真是天大的榮耀了。
再看小說。
《隋唐演義》中的張士貴徹徹底底黑化了,他淪為了薛仁貴的參照物,薛仁貴是光芒四射高大威武的大英雄,張士貴成了小肚雞腸處處使壞的老混蛋。
可憐無辜的薛仁貴,就像剛剛踏入職場的小白,處處遭到張士貴的壓制和剝削,功勞永遠是張士貴的,辛苦永遠是薛仁貴的。這個張士貴不僅貪功推過,還嫉賢妒能,他害怕薛仁貴哪天威脅自己的地位。于是,想方設法地陷害他。薛仁貴吉人自有天相,每次都化險為夷。
善有善報,惡有惡報,天網恢恢,疏而不漏。張士貴受到了應有的懲罰。